目前分類:其它生物 (22)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 Apr 18 Tue 2017 06:07
  • 角蛙

中文:角蛙
拉丁名:
產地:
棲息地類型:沼澤
溫度:
濕度:
兇惡程度:一般
成年體型:
習性:

簡介:角蛙可以算是全世界最普遍的寵物蛙。幾乎在每個水族館都看得到,近年業者更名為招財蛙,大概是想仿效日本的招財貓。
形態特征:
身體呈矮胖的模樣,仿似一只粽子,嘴巴很大,全身皮膚布滿細長的疣粒,眼睛上方有凸起的三角形肉質小角,身體底色以黃色、黃褐色、鮮綠色居多,上面則散布有不規則之黑褐色、啡紅色、淡棕色的斑紋。全身布滿大大小小凸出之疣粒。
雄性體100mm,雌性可達125mm。經常把身體半埋於土中等待獵物上門的埋伏型狩獵者。角蛙膚色艷麗,頭上有角狀突起,外形猙獰可怕,性情也極殘暴,它是蛙中的魔鬼。它除了捕食昆蟲、小鳥等外,還以同類為食,許多性情較溫和的蛙通常是它們的口中之物。角蛙在幼蛙時期就很殘暴,它們捕食其它蛙類的幼蛙。

角蛙的發育和變態(指受精卵發育變態成幼蛙)的歷程因種而異。主要是角蛙對長期生活環境適應的結果。

發育:
角蛙的胚胎發育(受精卵變成蝌蚪)所需要的時間,不同的種類差異很大,如中國林蛙胚胎發育累計需 7 天左右,而牛蛙只需 5 天左右,棘胸蛙卻要 l0天左右。胚胎發育又受外界環境的影響,主要是溫度、溶氧量、酸堿度、機械振蕩和鹽度,其中溫度的影響最大。在適溫範圍內,溫度高發育快。溫度在 14 ℃ 以下, 37 ℃ 以上胚胎發育停止或發生畸形,甚至死亡。角蛙的胚胎發育可以分為不同時期,一般分為 25 個時期,每個時期有一定的發育時間。

變態:
角蛙的變態是指角蛙的幼體(蝌蚪)變成成體的過程。也就是為了適應成體蛙的陸棲生活,改變幼體水中生活的外形特征和內部結構。主要表現為:蝌蚪的尾部和鰭褶被吸收並完全消失;鰓被吸收、鰓裂閉合、圍鰓腔消失;角質齒和角質顎脫落,口部形態發生變化。泄殖腔管退化;某些血管退化和雙循環形成;四肢發育;中耳發育與第一咽囊相連,鼓膜發育;眼從頭的背部突出並長出眼瞼;舌長出;皮膚結構發生變化,上皮層增加、表皮細胞角質化、皮膚腺體發育並沈入結締組織層,皮膚出現新的顏色和斑紋;各器官系統逐漸分化、發育和完善。在變態過程中整個身體縮小。

生活環境:
於南美溫暖而較幹燥的大草原地帶,對濕度要求60%到80%,它們的適溫環境為26-29攝氏度。利用雨量較為集中的夏季來繁殖,會選擇在池底產下200-1000顆宛如一個網球大小的卵塊。
角蛙是一種兩棲類動物。所謂兩棲就是角蛙的生活中需要有水域和陸地,角蛙的幼體─蝌蚪必須生活在水中,而成體都需要生活在近水的潮濕環境中。這種生活方式是角蛙在生物進化過程中形成的,角蛙類是由水中生活向陸地生活的進化中形成的過渡型類群。角蛙的幼體生活在水中,然而,成體適應陸地生活,由鰓呼吸發展到以肺和皮膚呼吸,外形上失去尾,形成了四肢。所謂水陸兩棲中的水是指淡水,海水中不能生存。因此,幹燥、無水、陽光直射的環境是不可能有角蛙類生存的。大部分角蛙類的活動時間在晚上,白天則隱藏在隱蔽處,以防烈日和敵害。

角蛙的體色是一種保護色,通常表現出與環境的顏色相近,不被敵害所發現,從而保護自己。在植物叢中的角蛙以綠色為主,並有斑紋。如林角蛙為綠色,棘胸角蛙為棕色,牛蛙在明亮的環境中體色會變淺。
角蛙幼體 ─蝌蚪生活於水中,用鰓呼吸。初期蝌蚪用外鰓呼吸,外鰓在頭的兩側,各有 3 個分支。後期蝌蚪外鰓消失,變成 4 對內鰓。蝌蚪變態成為幼蛙後,內鰓消失,生出 1 對囊狀的肺,可以從空氣中呼吸氧氣。然而肺的構造簡單,由肺所吸取的氧氣不能滿足蛙的需要,因此要借助皮膚來呼吸氧氣,由皮膚所吸取的氧氣,占總呼吸量的 40 %左右,而呼出的二氧化碳主要靠皮膚。尤其在冬眠期,幾乎全部靠皮膚進行呼吸。皮膚呼吸的必備條件是皮膚濕潤,幹燥的皮膚不能進行氣體交換。這就是蛙類喜歡棲息在近水、潮濕、陰涼環境中的道理。

攝食習性:
角蛙是兩棲類動物,蝌蚪在水中生活,成體以陸棲為主,也可以入水。因此野生的角蛙能在陸地上和水域中攝食。
蝌蚪的食性:
蝌蚪的攝食方式與魚類相似,將粉狀食物與水同時
吸入 口腔,然後將水從鰓裂處壓出,食物被吞下;另外,蝌蚪的口緣的角質齒,能啃下食物微小顆粒,與水一起吞入口中。
角蛙蝌蚪是肉食性,可投餵紅蟲或其他蛙類蝌蚪
  因不久後即可上岸,故環境無需布置,只需一個過濾器,盡可能少換水
成體蛙的食性:
成蛙為捕食性動物,通常只捕活的動物,主動地尋找措物或被動地等獵物靠近到一定距離時突然捕捉它們。捕食要依賴視覺。由於蛙的眼球角膜呈凸形,水晶體呈扁圓,並且遠離角膜,所以能看到較遠的物體,能發現數米以外的活餌。此外,蛙眼在頭的上方兩側,兩眼眼球距離大,對近距離內的食餌,不能形成雙眼視覺,視野重疊範圍小,所以近距離的食餌顯得模糊不清。而且蛙的視覺反射是不完全的,會動的物體才能被看見。盡管蛙的視力不佳,但嗅覺能感知氣味,幫助捕食。
角蛙在陸地上使用舌頭捕捉獵物。在水中直接用下頜捕捉獵物。
繁殖信息編輯
交配
國內少有角蛙繁殖,因為很難模擬氣候變化,導致發情。角蛙基本上,雄性體型較小,最大約10CM;雌性較大,約15CM左右。而且雄性在繁殖季節會發出求偶的鳴叫。

角蛙是飼養蛙類中最適合的入門種類。臺灣每年進口數量龐大的角蛙,但是繁殖成功的人較少,可能與角蛙比較特殊的繁殖周期與方式有關.基本上,角蛙成體雌雄辨別並不困難,雄蛙體型較小,最大約10公分左右,嘴巴的比例也比較小。雌蛙的體型比較大,最大約15公分,而且嘴巴占身體的比例更大。雄性在繁殖季節會發出求偶的鳴叫。用手輕按雄蛙的腹部也可以刺激它發出鳴叫,雌蛙就幾乎不會叫或是只會發出低沈的喉音。至於幼蛙就不容易分辨雌雄了。

種群分布:
經常把身體半埋於土中等待獵物上門的埋伏型狩獵者。棲息於南美溫暖而較幹燥的大草原地帶。
角蛙是原棲息在南美洲的大型蛙類,共有7種,隨著棲息環境和分布地點的差異,身體上的斑紋和色彩各有不同,體形最大可達15公分左右。它最顯目的特征就是在頭部兩側眼睛上方具有柔軟肉質狀的角狀突起。
角蛙頭部上方的突起主要是為了讓自己在充滿落葉的環境中,能夠模擬成落葉的形狀而逐步演化的結果。它習慣守候在一個固定的地方等待獵物靠近再捕食,因此幾乎很少會看見它四處移動或改變姿勢。相當貪吃的角蛙只要是看見身形較小的動物經過它,幾乎都會被一口吞下,甚至是同類也不例外。不過它們對於不會動的食物,則好像看不見似的一點都不感興趣。
角蛙是一種棲息在地表潮濕落葉層中活動的陸生蛙類,當繁殖季節來臨時,雄蛙會發出低沈的鳴叫聲來吸引雌蛙的靠近,在配對後將卵產在地表降雨所臨時形成的小水窪中,等待水中的蝌蚪長大成為小蛙後,從此就不再下水。角蛙的成長速度驚人,如果在食物充足的情況下,半年體形就可以超過10公分了,由於外形十分有趣,因此常被人們飼養作為寵物。
品種介紹
角蛙的亞種至少有六種之多,其中最常見的就是鐘角蛙(C. ornata),其次是南美角蛙。而最昂貴的就屬亞馬遜角蛙(C.conuta),又稱為霸王角蛙。角蛙各亞種的原生棲地各自分離幾乎完全不相重疊,所以也就各自能夠保持較獨立的體色。但是因為人為的雜交和改良,又另外發展出許多變異的體色,使得要分辨亞種也是越來越困難。
鐘角蛙(阿根廷角蛙) Ornate Horned frog (Argentine Horned frog)
綠角蛙Ceratophrys cranwelli
蘇里南角蛙 Ceratophrys cornuta (亞馬遜角蛙、霸王角蛙)
巴西角蛙Ceratophrys aurita
哥倫比亞角蛙Ceratophrys calcarata
秘魯角蛙Ceratophrys stolzmanni
草原角蛙Ceratophrys joazeirensis
厄瓜多角蛙Ceratophrys testudo
魔鬼蛙 Beelzebufo
其中草原角蛙和厄瓜多角蛙因為發現數量稀少,所以市場上難以得見。角蛙各品種的原生棲地各自分離幾乎完全不相重疊,所以也各自能夠保持較獨立的體色。但是因為它們本身的色彩變化就不少,人為的雜交和改良又另外發展出許多變異的體色,再加上白化個體,更使得要分辨正確品種也是越來越困難。市場上比較常見的雜交個體就是雄性綠角蛙與雌性霸王角蛙所配出來的個體。稱為蝴蝶角蛙,外型與霸王角蛙十分類似,只有下巴與綠角蛙一樣是白底散布黑斑,與霸王角蛙漆黑的下巴不同,可以據此來辨別。市面上的南美洲角蛙很多是雜交的,所以這里所說的南美洲角蛙純粹泛稱而已。對於喜歡飼養兩棲類的新手而言,角蛙是個不錯選擇,但對於害怕經常進行換水、清理等工作之飼主而言,就最好別想了。另外想欣賞寵物動來動去之樂趣,這物種也不算是個好選擇。但喜歡以欣賞藝術品般心態的話,則當別論,因角蛙每天大部分時間只會花在打坐和冥想。

餵食方法:
蛙是守株待兔之獵食者,可供應的食物包括所有會動的昆蟲、蚯蚓、金魚、乳鼠及蛙類等,基本上它們甚麽都會吃。在養久了,甚至連肉類也會吃。餵食時用鉗子夾著,並擺動 餌料誘食,或輕輕摩擦角蛙之口邊,刺激食欲。至於多久餵飼一次,以一只不足3cm的角蛙而言,約2-3天餵飼一只蟋蟀或小金魚。若餵飼過量,它們會出現反吐,甚至因而死亡。最好的投餵時間,就是清早和傍晚時間,當然下午也會進食,只是比較遲鈍些許吧。到角蛙較大時,可投餵乳鼠,但每次餵飼之間隔時間,則要拉長,差不多7-10天一次。若經常餵飼,會長大得很快,但只會長脂肪,而不長肌肉和骨骼。在原棲地角蛙的主要食物就是同類的幼體,所以不適合與其它蛙類或大小差異太大的同類混養。

飼養技巧:
角蛙可以飼養在任何有水的空間,大小不拘,只要水深不超過它體高的一半,它都可以活得很好,對溫度的需求也不高,任何可以吞下的活體食物如小魚蟋蟀等或是搖晃的肉片。死老鼠等都是照單全收,靜止不動的食物它們是看不見的。在原棲地角蛙的主要食物就是同類的幼體,所以不適合與其他蛙類或大小差異太大的同類混養。

飼養空間:
成年的角蛙(由吻端至泄殖孔長4-6英寸)可以很舒適地生活在一個塑料的儲衣箱或10加侖大的水族箱內。如果你僅僅是出於自己的興趣,可以不用墊材。如果是需要展示,厚達數英寸(具體厚度,視你想讓你的角蛙將自己埋得有多深而定)的椰土是很好的選擇;不要使用石子以免被當作食物咽下去。要把角蛙養得好,緊記不要被太陽光或其它強力紫外線直接照射到,若要照明的話,可以使用水族箱用的熒光燈管,或一般白光管。飼養缸中的水最好每天更換,椰土一月一換。尤其是看到有排泄物時,更要盡快清理,因為排泄物中的化學成分會傷害角蛙(及其它兩棲類)的健康。角蛙在吃飽後,會把身體藏在底材中,只露出頭部。每天向飼養缸中噴灑清水,以維持缸中濕氣,令角蛙皮膚避免幹燥。
飼主最好盡量避免,以手直接觸摸角蛙(及其它兩棲類),更換底材時以網或鏟把角蛙從後撈起,移至水盤清潔,接觸過角蛙及其它兩棲類後,必須要徹底洗凈雙手。

飼養環境:
角蛙可以飼養在任何有水的空間,一般角蛙會整天蹲在同一地方極少移動,所以空間大小不拘。只要水深不超過它身高的一半,它都可以活得很好。每只角蛙應該獨立飼養,飼養缸里面可直接鋪設椰土,或一塊1-2cm厚之濕透海綿供其竭息,但切勿選用有尖銳硬角的石塊,以免角蛙因追捕食餌時刮傷。

照顧因素:
應該使用已經除掉氯氣的水、過濾水,或是泉水。自來水可以通過化學方法,或者煮沸,或者放在敞開的容器里過夜,來進行除氯。兩棲動物是不喝水的,它們依靠皮膚來吸收水份,所以要提供一個大水盆子,讓蛙可以很容易地爬進爬出。最簡單的布置方法,就是將一個裸缸傾斜放置,讓較低的一端蓄上一英寸左右的水。水應該每兩天換一次,或者一旦臟了馬上就換掉。溫度:角蛙可以忍受的溫度範圍為華氏70-90度。溫度較低時,投餵食物的次數要降低一些,量也要少些。最適的溫度範圍為華氏75-80度。

進食:
角蛙吃小鼠、金魚、蚯蚓--幾乎一切在它們面前活動的東西。一只成年角蛙每周的食量不應超過一只中等大小的小鼠或兩條較大的飼料金魚。它們總是很饑餓,但是餵得過多會導致蛙極端超重,使得它可能無法長期保持健康。要投餵活洱,如果是死的,要用鑷子夾著在它面前晃動。如果是餵小鼠,最好是餵剛剛處死的或是解凍的小鼠,因為這樣對蛙來說,比較安全,而對小鼠,也比較仁慈一點。

健康:
蛙類偶爾會在短期內顯得腫脹起來,並且後肢作出痙攣樣的動
作,在全身擦拭,這是蛻皮時正常的的行為。蛙很快就會以這種方式褪下它外層的皮膚,並暫時地裹著一層清澈的黏液,這層黏液不久就會消失。如果角蛙顯得沒精打采,食欲不振,而又不是因為環境溫度太冷,這就要引起註意了。首先總歸是檢查水質,然後是空氣質量(空氣中的汙染物可以落在水里,也可以直接作用在動物身上),再後是食物。被稱為“紅腿病”的細菌性感染,有時候也會影響到蛙類。其特征為蛙的腹部和/或後腿的下側發紅,如果不加治療,往往會致死。請與獸醫請教抗菌素的使用及具體劑量。不要使用消毒劑;留在缸里的消毒劑對蛙是有害的,甚至會殺死它們。用溫水和少量溫和的洗滌肥皂來清洗魚缸。徹底沖洗,完全弄幹,以除去任何來自於自來水中氯氣。

網中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timg (8)timg (9)  

中文:饅頭蛙
拉丁名:Breviceps adspersus
產地:非洲南部
棲息地類型:熱帶森林
溫度:
濕度:
兇惡程度:膽小
成年體型:6公分
習性:

簡介:饅頭蛙主要分布在非洲南部,身體圓圓的,四肢短小,沒有跳躍能力,也不會遊泳,重量大概有5公克,通常生活在熱帶地區,不過同時也能適應高溫幹燥的環境,主要以吃螞蟻為生,很像是電玩里才會出現的生物;因為外型十分討喜,有不少人都會把它們當成寵物來飼養,是一種深受歡迎的蛙類。

值得一提的是,饅頭蛙的照片在推特上掀起熱潮後,也吸引了許多人留言討論,有人說,「真的很可愛」、「看了好想養」、「第一次覺得蛙類可愛」;也有人表示,「其實它真正的日文是アメフクラガエル啦」、「好想要摸摸看」。

網中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u=3178779432,3689430233&fm=15&gp=0timg (7)  

中文: 藍舌石龍子
拉丁名:Tiliqua scincoides
產地:澳洲與新幾內亞各島
棲息地類型:幹燥草原及森林區
溫度:22-28度
濕度:
兇惡程度:
成年體型:45-60公分
習性:

簡介:藍舌蜥的外型不但少了一般蜥蜴類的猙獰 ,反而還多了一份滑稽,加上那特殊的藍色大舌頭,自然也吸引 了不少愛好者。藍舌蜥在澳洲共有六個亞種分布,最常見的亞種就是俗稱東部藍舌蜥或是斜紋藍舌蜥的Tiliqua s. scincoides,主要分布在澳洲,少部份分布在印尼和新幾內亞等地。族群和數量都很多,可以算是澳洲最普遍的蜥蜴,經常在住家後院出沒。藍舌蜥很活潑也很容易馴養,只要常接觸,很快就會失去警戒心而變得很溫馴,是很適合初學者當寵物的蜥蜴。如果飼養得當,通常都能活上20年以上。類似的亞種是Tiliqua s. intermedia 稱為北部藍舌蜥,外型與東部種十分相似,主要以眼後的黑斑來區分。

  由於四肢短小 ,藍舌蜥不善攀爬,所以需要較大的地面空間,四尺的飼養箱可以養一對成體比較足夠,底材以無菌土比較適合,可以供它們挖掘巢穴.溫度日間保持攝氏28度左右,夜間保持23度左右最適合.加溫燈是必須的,燈下溫度保持在攝氏33度左右.它們是會喝水的蜥蜴,所以需要放置水盆提供飲水.藍舌蜥屬於雜食性,一般蔬果和蟋蟀,面包蟲等活餌都能接受,而且食量頗大,每周都需要定期補充鈣質.與一般蜥蜴比較不同的是藍舌蜥能夠吃死的昆蟲或小老鼠,不需要活餌.

  雌雄的判別很容易 ,雄性的頭部比雌性來得寬大許多.藍舌蜥是胎生的蜥蜴,經過冬天的低溫刺激後,在初 春時會進行交配,在飼養箱中設置生產箱,箱內鋪上略濕潤的報紙或幹水草,在交配後3-5個月,雌蜥會產下10-15只左右的幼蜥,幼蜥的飼養並不困難,只要餵食與成蜥相同的食物即可,只是食物的體積必須要小一點.三年左右可以成年,這時就會成為石龍子科中最大的一個種類。可選用較闊而矮的飼養箱,因為它們不太喜歡向上爬 (例如:訂制木櫃,玻璃飼養箱)。墊底物泥土,砂礫,樹皮 (例如:樹皮,椰殼碎),幼沙 (例如:爬蟲沙,鈣沙),人造紙屑 (例如:壓縮紙粒)。

  活動時間

  日間;12 - 14 小時直接陽光照射,或紫外光照明設備 (例如:紫外光管 5.0,強力紫外光燈)。

  溫度:29 - 31 °C -- 照點 (例如:太陽燈)23 - 26 °C -- 日間 (例如:日用藍燈)19 - 22 °C -- 夜間 (例如:夜用紅燈,紅外線發熱燈,陶瓷發熱器)。

  濕度:中

  可用,可采用人工洞穴 (例如:樹洞,發熱洞穴)等

  食物 雜食性(植物和動物);花,蔬菜,柔軟 水果 (例如:香蕉,奇異果,士多啤梨,桃,洋李,芒果,西紅柿),水流慢的 無脊椎動物 (例如:蝸牛,鼻涕蟲),間中 初生小白鼠或大種白老鼠繁殖

  胎生

  分類藍舌石龍子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種:

  東部藍舌石龍子(T. scincoides scincoides ),最常見也是最普通的種類。背上有7-8條斜紋,多數眼睛後方具有黑色條紋,少數比較淡,前腿比較幹凈沒有花紋,野外種群數量大,分布於澳洲東部和東南部。其另外一個亞種巨人東部藍舌(King Eastern)體長可達50-60厘米。

  西部藍舌石龍子(T. occipitalis ),體色為茶褐色並有4-6條寬紋覆蓋,眼睛後方有黑色條紋,分布於澳洲西部的幹燥地區。

  北部藍舌石龍子(T. scincoides intermedia ),和東部藍舌很像,背上帶有斜紋,眼後不具黑色條紋,按不同地區也有幾個亞種。

  1)來自Darwin的北部亞種

  2)來自Kununurra的北部亞種

  3)來自Prince Regent的北部亞種

  中部藍舌石龍子(T. multifasciata ),體色灰白並有多條橘色細紋覆蓋其上,眼後方有黑色條紋,頭型呈三角形,尾短,體型相對其它種類的藍舌要肥胖很多,他們不太喜歡動。分布於澳洲中部及南部的沙漠和半沙漠地區。

  斑點藍舌石龍子(T. nigrolutea ),身體上具有豎直的斑點,尾部覆蓋橫向條紋。分布於澳洲東南部及塔斯馬尼亞群島上。分為兩個亞種,普通種(Blothed)和高山種(Alpine blothed)。普通種的體色比較灰暗,高山種則比較鮮艷,通常在澳洲高山種的斑點藍舌價格要比普通種的高好幾倍。

印尼藍舌石龍子(Tiliqua gigas gigas),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斜紋巨人,分布於印尼,新幾內亞,是藍舌石龍子中唯一一種分布於澳大利亞以外的品種,由於澳大利亞禁止出口他們的物種,這種藍舌便成為了澳洲以外的地區寵物市場里比較常見的藍舌石龍子。他們和北部藍舌很像,身上覆蓋黑色的斜紋,眼後無黑斑,體型比較大,黑色的四肢是他們明顯的特征。另外有一種英文名叫作Irian Jaya的品種,Irian Jaya是印尼的一個地區的名字,接近新幾內亞。當地所產的藍舌介於澳洲東部藍舌和印尼藍舌中

網中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timg (6)20300001181255130650769625111  

中文:巨人砂魚蜥
拉丁名:Scincus scincus
別稱:
產地:北非和中東
棲息地類型:沙漠
溫度:
濕度:
兇惡程度:
成年體型:16公分
習性:

簡介:砂魚蜥是石龍子科中十分特殊的一屬。砂魚蜥(Scincus scincus)喜愛挖穴,大部分時間都在沙堆中挖穴,甚至躲在沙堆下享受日照,當獵物走過時,亦會把它們埋在沙堆下。受驚時,會迅速地竄回沙堆下,砂魚蜥之所以會受到眾多爬族的青睞主要就是因為它們可以在砂中遊走自如的特質,宛如在砂中遊泳的魚,才有砂魚蜥之名。
砂魚蜥食性:它們偶而也會吃種子或植物的果實與花朵。飼養環境很容易布置,底材以爬蟲砂最適合至少要15公分深,需要強烈而長時間的光照,有UVB的燈光是最好的再加一些沈木或石塊就足夠。另外需要放置小水盆提供飲水。冬天如果沒有加溫,在攝氏15度以下砂魚蜥就會進入冬眠狀態.停止活動與進食。

  雌雄分辨:雄性的體型通常較大而尾巴根部較粗。需樣多只比較比較可以分辨。雌性每胎可以產下3-5顆蛋大約60-75天可以孵化。基本上砂魚蜥的飼育難度不高,如果飼養穩定,它們一般都可活到10年以上。

網中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timg (5)  

中文:屋頂龜
拉丁名:
別稱:刀背麝香龜
產地:美國南部
棲息地類型:澤龜 水棲
溫度:
濕度:
兇惡程度:
成年體型:12公分
習性:

簡介:雜食性,昆蟲、卵體動物、兩棲類及水草為食。甲長為10-12公分,最大為17.6公分。背甲中央具顯眼的龍骨,兩側斜面則有如帳篷般陡峭。此外,頭部尚有明顯的黑色斑點,腹甲則有一樞紐開關。

網中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timg (4)u=2778373287,1618916310&fm=23&gp=0  

中文:地圖龜
拉丁名:Graptemys
產地:
棲息地類型:澤龜 水棲
溫度:
濕度:
兇惡程度:
成年體型:
習性:

簡介:地圖龜與更為普遍的滑龜及錦龜有著相似的體型。然而,與這些龜不同的是,地圖龜在它的背甲中有一條很明顯的脊突。在許多種類中,這條脊突更像是伸向後上方的大型刺突或瘤節。這個特點使地圖龜又有了另一個俗名:鋸齒脊龜(Sawback turtle)。大多數地圖龜背甲後部的緣盾也向後突出,使背甲的後緣呈現為明顯的鋸齒狀。有些種類具有巨大的頭部和顎部,這使得它們可以咬碎蝸牛和其他的軟體動物。末了,最引人註目的區別在於它們皮膚和盾片上的那些富有特色的細線,這正是“地圖龜”這個名字的由來,因為它們看來就像是地圖上的等高線和公路行車圖,這是其他龜類所難以企及的.
在地圖龜屬內,區別雌雄還是比較容易的。就像大多數其他的龜類一樣,雄龜具有比雌龜更為粗長的尾部,並且其泄殖孔的位置超出背甲的後緣 。雄龜的前足上長有加長的爪子。成年後的體型大小也可以成為鑒別特征。對大多數成龜來說,最小的雌龜也要等於甚或大於最大的雄龜。有些種類的雌龜會發育出寬大的頭部和厚重的顎部,
在自然條件下,大多數Graptemys屬內的種類都是雜食性的。軟體動物和蝸牛在食物中占了很大的比例,而這點在雌龜(它們擁有更為巨大的頭部和顎部)的食譜中更是明顯。其它食物則包括昆蟲,小龍蝦,蠕蟲,水生植物,有時還包括魚和腐肉。 而在人工飼養下,已知它們吃魚、甲殼類和貝類、雞肉、肝臟、某些萵苣、昆蟲、瘦肉,以及其它一些東西.

飼養難度
人工飼養地圖龜不及滑龜和錦龜那樣普遍,即使有,也往往是單個的個體,而且通常都是雄龜(這也許是因為雄龜的體型較小)。地圖龜在人工飼養下可以活得很好,但必須要按照正確的方法進行照料。在大多數情況下,它們的照料方法與飼養滑龜及錦龜的要求是近似的。與其它水龜相比,地圖龜對不良水質的耐受力比較差。為了龜的健康,必須保持水質潔凈。
註意事項:由於地圖龜比其它龜類更為神經質,因此飼養場地也應用心選擇。在交通繁忙的地段,龜類可能因持續的精神緊張而變得壓力重重。這同樣也可能導致甲殼損傷:出於驚慌,龜會頻繁地從曬背的地方躍入水中,造成甲殼邊緣的壓力性損傷,進而導致感染,並有可能造成死亡。故而,當開始建設養龜場地時,無論是在室內還是室外,都要重視到地圖龜的這種神經質的性格傾向。
通常龜體型的大小和數目決定了飼養場所的特性。如果養的是體型較大的雌龜,或養了幾只龜,也許大型的浴盆或蓄水池是最佳的類型,因為它們有多種尺寸和形狀可供選擇。在大部分地區,地圖龜都可以飼養在室外,只要對動物逃逸有適當的防護,並為越冬動物作好充分的準備。
如果養在室外,可以將玻璃纖維的水槽或蓄水池埋入地下,周圍繞以柵欄或圍墻,以防止龜的逃逸,並保護它們免遭掠食。室外的飼養場地最為接近自然條件,這將有助於進行人工繁殖。也可以使用室內場地,但由於動物體型較大,場地必須很大,以保證有足夠的空間 。

網中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0248cfe085dca66a63958386a891b11bu=1376131455,2176884158&fm=23&gp=0  

中文:扇趾守宮
拉丁名:
產地:北非、阿拉伯半島和中東
棲息地類型:
溫度:
濕度:
兇惡程度:
成年體型:18公分
習性:

簡介:扇趾守宮體型中等,全長18公分左右,尾巴較短。外表以淺棕色或深棕色為主,背部密布著無數的白點,頭大,呈三角形。“扇趾”得名於其扇子形的腳趾,這一生理特征加上其蛙狀的後腿使扇趾守宮得以在垂直的巖壁上來去自如。雄性尾跟部的雙陰莖突起極為明顯,因此區分扇趾守宮的性別相對其它壁虎會比較容易。
扇趾守宮晝伏夜出,在較冷的季節它們會在白天走出東西曬太陽,以提高其體溫。主食昆蟲,偏愛捕食蜘蛛。成年雄性通常獨居,具有很強的領地意識。

網中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代號 價目 請參照網頁下方圖片
楚天雲    
   
韓湘子    
   
   
   
   
牡丹    
怒江    
秦江月    
秋水    
若松    
   
魏武卒    
燕歸來    
櫻吹雪    

趙飛燕

   

飛蹼守宮

   

 

豹紋守宮區

楚天雲_副本桂_副本韓湘子_副本蘭_副本柳_副本梅_副本竹_副本牡丹_副本怒江_副本齊天大聖_副本秦江月_副本秋水_副本若松_副本松_副本魏武卒_副本燕歸來_副本櫻吹雪_副本趙飛燕_副本  

 

 

網中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櫻桃紅蟑螂  

櫻桃紅蟑螂又名東突厥蟑螂,成體一般在22-28毫米,公母區別明顯,公成體是金黃色有翅膀的,而母成體是暗紅色的,沒有翅膀。也正是母成體的顏色像成熟櫻桃紅色,所以叫它們作“櫻桃紅蟑螂”。原產於亞洲和非洲的熱帶地區,包括埃及,利比亞,蘇丹,沙特阿拉伯,以色列,伊拉克,伊朗,巴基斯坦,印度,阿富汗等地。

飼養上,一般控制在20-30度的範圍就可以了。一般可以餵食狗糧,水果,蔬菜等,畢竟是蟑螂,一般能吃的它們都可以接受吧。不過養這個是用來給寵物當飼料,給它們吃得好點,自然以它們為食的動物就得到更好的營養。
----只需要放一些蛋格或者紙團,一個水盆和食盆在一個光滑的整理箱內就可以建立一個櫻桃紅蟑螂種群了。
與杜比亞蟑螂相比,它們一樣只有很低的防禦性氣味,不會咬人,不會攀爬光滑表面。在尺寸上,它們要小得多,外殼更薄,體型更小些,更適合小幼體的捕鳥蛛。一只剛出生的櫻桃紅蟑螂需要大約2-3個月達到性成熟,相比杜比亞蟑螂需要3-5個月成熟,還是快不少。成體後一般能活12-18個月,它們產卵繁殖,一般一個卵夾能孵化20-30隻幼體。

網中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杜比亞蟑螂  

杜比亞蟑螂 拉丁學名 Blaptica dubia 體型約5公分,飼養方法和飼養蟋蟀差不多,須要一定的飼養空間,可使用包裝雞蛋的紙皮。它們平常不愛活動,跑得不快。雄性有翅膀,有小部分能小距離飛行,特別是晚上很活躍,飼養箱內有成年雄性要注意防逃。最大優點是它們不像一般蟑螂能爬任何平滑表面的物質,所以並不怕它們逃跑。雄性成體有完整翅膀,雌性則只有退化了的翅膀,所以分辨公母非常容易。
飼養杜比亞蟑螂可保持溫度在攝氏24~32度。如只想飼養蟑螂而不希望繁殖,可保持溫度於24~27度,它們生長速度和活躍度會減慢,雄性蟑螂之間互相攻擊也較少,雌性蟑螂則停止繁殖,由於新陳代謝減慢,它們壽命也會較長。如將溫度提高至攝氏29~30度,蟑螂會較活躍,繁殖速度也較快。但把溫度再提高至超過32度,繁殖速度不但不會再加快,反而蟑螂會變得不活躍,而且雄性蟑螂互相攻擊情況增加。
基本上它們什麽都吃,可餵飼蟋蟀用的飼料,最好能提供一些高蛋白質(動物性和植物性均需要)的食物。每星期供應2~3次蔬果如紅蘿蔔、橙、梨子等高水份食物,份量不應過多,否則很容易滋生細菌。所有蔬果必須徹底洗凈,殘留農藥或其它化學藥物會危害它們生命。如用水盆提供水源,千萬不能太深,小蟑螂很容易溺死。

網中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馬達加斯加蟑螂  

馬達加斯加蟑螂,拉丁學名Gromphadorhina sp 來自於馬達加斯加島,簡稱為馬島蟑螂,是世界上體型最大的蟑螂之一,可直逼10公分,通常被愛好者當作寵物來飼養,顛覆以往人們對於蟑螂的刻板映像。
此種蟑螂潔淨無味,受到打擾還會發出聲音,十分有趣。公母都沒有翅膀,不會飛,但是仍然會攀爬光滑墻面,動作不快,很容易控制。公的胸甲上面有突出狀,以此可以做為區別,他們與杜比亞蟑螂一樣,都是屬於卵胎生,飼養環境相對要潮濕一點,可以以椰土或是水苔做為底材。

網中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SC02212DSC02213  

鬆獅蜥鬆獅蜥蜴2鬆獅蜥蜴3  

地理分布 :澳洲

地棲性; 沙漠,灌木叢,幹旱 ;近岸的森林

 

獅蜥是世界上最受歡迎的蜥蜴寵物之一,隨著越來越多的人喜歡上寵物蜥蜴,體色鮮艷多姿多彩的松獅蜥更是備受歡迎。

 

可選用較闊而矮的飼養箱,因為它們不太喜歡向上爬 (例如:訂制木櫃,玻璃飼養箱)。墊底物幼沙 (例如:爬蟲沙,鈣沙)

活動時間:日間;12 - 14 小時直接陽光照射,或紫外光照明設備 (例如:紫外光管 5.0,強力紫外光燈)

 

溫度:35 - 43 °C -- 照點 (例如:太陽燈)26 - 32 °C -- 日間 (例如:日用藍燈)23 - 30 °C -- 夜間 (例如:夜用紅燈,紅外線發熱燈,陶瓷發熱器)

 

濕度:30 - 40 %

 

食物:雜食性(植物和動物);食物應約為 80% 的動物性食物 20% 的植物性食物,或含均衡營養的 Zoo Med 松獅蜥糧,T-Rex 松獅蜥糧

動物性食物:80% 的食物比例; 包括昆蟲,蟲等. 成年 可以 間中 食初生小白鼠

植物性食物:20% 的食物比例; 包括蔬菜,花,草,水果等

 

注意: 幼年的不應餵飼麥皮蟲 因為難消化

 

鬆獅蜥具有許多相當有趣的肢體語言,特徵如下:

“揮手”是松獅蜥很特別的身體語言,它會用一個前肢在空中做打圓的動作,用意多是示意和平。例如,當一群幼小的松獅蜥被放在飼養箱中, 它們也可能會互相揮手以示和平,就像在說:“大家好,我不打架,不要傷害我啊!”而對於成年的雌性松獅蜥來說,揮手也可能是對雄性求偶的象征。

 

"點頭"是松獅蜥一種重要的身體語言。由於雄性會比雌性更經常出現這個動作,所以曾有人以點頭來區別松獅蜥的性別,但事實上雌雄兩性的松獅蜥都是會點頭的。點頭是一種保護自己領域的行為,也是在繁殖季節中,雄性向雌性求偶的象征。而求偶時,雄性的體色會更為鮮艷。

 

"伸舌頭"好奇的松獅蜥會對新事物或新同伴伸舌頭, 像在舔東西。如果這個新鮮事物是食物的話,它們將對比較熟悉的食物舔一次就吃,而對不熟悉的食物多舔幾次才吃,甚至不吃。對同伴也是一樣的道理,對熟悉的同伴松獅蜥會只舔一次,反之舔的次數就多起來。據介紹,伸舌頭能留下一些印記或信息,通過這些信息,松獅蜥能推測是否有其他同伴到過相同的地方。

 

"卷尾"是松獅蜥常處的一種體態,使其尾巴彎彎向上卷起,這是一種精神處於警戒的表現。

 

"鼓喉"這個動作在成年的松獅蜥中較常見。每當它們受到驚嚇、感到緊張時,就會鼓起喉部,使其漲大,同時顏色變深。

 

"張口"當松獅蜥受驚嚇並鼓起喉部時,如果驚嚇的剌激仍在繼續時,它們便要張口了。當然,如果松獅蜥已經習慣了人手餵食,那麼面對飼養者時它們也會張口,但這並不代表它們有負面的情緒,可能只是跟主人打招呼而已。另外,當在太陽猛烈或燈具光線過於強烈時,它們也會張口散熱。

 

"眼神"當松獅蜥對某事物有興趣時,它們會兩眼“發亮”地註視。而有些時候,它們則會用另一種“眼神”來表示對事物的興趣——它們會側起一邊臉,用其中一只眼註視,然後側起另一邊臉,用另一只眼來看。當遇到有危險的敵人(如貓、狗)時,它們會將身體橫向對方,用一只眼緊緊盯住敵方的。

網中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豹紋守宮豹紋守宮2豹紋守宮3  

豹紋守宮,學名:“Eublepharis macularius macularius意思是“有斑點的”,拉丁名為“Eubiepharinae”翻譯為“真的眼瞼”,屬於蜥蜴亞目動物,有可移動的眼皮,所以大部分爬蟲飼主稱它為“eyelid geckos”有眼瞼的守宮,沒有腳趾墊。棲息於平地至山地間,凡多巖荒地或草原區等均考見其蹤跡。地棲型,以一只雄性守宮為中心,采多妻制的生活形態。在繁殖期間,雄性會為爭奪配偶而展開激烈的爭鬥。白晝多藏身於巖縫間,至入夜後才外出覓食。一季可產卵1-5次,每胎可產1-2顆卵,40-60天即可孵。

豹紋守宮是非常漂亮的爬蟲類動物,成體全長(含尾巴)約為20cm,最大可達25cm。身體會有紫褐色及亮黃色的條紋(帶狀),當長大時黑暗條紋開始打散成小點,少數成體會留下一點點條紋圖案,現今的豹紋守宮經過玩家的拼命改良,已經變得非常的多樣,有高黃 雪花 日焰 直線 橘化 白化 紅眼...... 太多太多。 

豹紋守宮屬於Eublepharis科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這一科的守宮都擁有一般守宮所沒有的眼 瞼,而它們的學名Eublepharis也正是眼皮的意思.美國的繁殖場經過多年的培育,早已培育出許多特殊的體色,孵化的幼體體色為白底黑棕色環狀花紋,隨著成長色環逐漸被斑點取代,到成年時則完全轉變為通體豹斑,這也就是豹紋守宮之名的由來,近年來因為豹紋守宮的培育已達成熟的階段,因此繁殖場將重心逐漸轉移到豹紋的近親肥尾守宮身上,目前也已經培育出多種變異體色和白化種,肥尾守宮產於非洲西部,但習性與豹紋相似,只是在飼養上和繁殖上比較困難,對老手來說,也算是一種具有挑戰性的守宮種類。

最適宜豹紋守宮生存的溫度為25-30度區間,豹紋守宮能吃大多數的昆蟲,玩家可餵食容易取得的蟋蟀 紅蟑 麵包蟲 大麥蟲 並且配合鈣粉 維他命 益生菌使用。

豹紋守宮的尾巴與其它蜥蜴一樣具有防衛作用,如果施加壓力,尾巴很容易斷掉,而且尾巴斷掉後會不斷蠕動,這稱為自割。其功用為分散掠奪者的出的尾巴比較寬,但長度約為原來的一半,顏色與質地都不均勻,失去尾巴並不會傷到守宮,除縮處便是自割處,此處於尾巴自割後,血管會自動封閉,尾巴於自割後會自動重新長出來。重新長非有註意力,趁機脫逃,尾巴基部略為收一段的時間未進食,因為守宮的尾巴是用來儲存脂肪,於食物缺乏時提供能量來源。有些爬蟲將尾巴當作脂肪的貯藏庫,如果食物缺乏時,則爬蟲將拒絕自割。

豹紋守宮和其他爬蟲一樣,也常發生拒食的毛病,經常拖上2-3個月瘦到皮包骨才死亡,目前仍然無法確定造成的原因,也很難治療,根據國外的說法是由於濕度過低的緣故,可以將拒食的個體單獨飼養在濕度較高的環境中,有些個體還是可以恢複進食的。也可能是因為腸胃炎造成,在購買時最好先確認會進食的個體再買。

網中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蘇卡達象龜蘇卡達象龜2  

蘇卡達龜(學名:Geochelone sulcata )亦稱蘇卡達象龜和蘇卡達陸龜,是一種活動性十分強的陸龜。背甲隆起高,頭頂具對稱大鱗,頭骨較短,鱗骨不於頂骨相接,額骨可不入眶,眶後骨退化或幾乎消失;方骨後部通常封閉,完全包圍了鐙骨;上顎骨幾乎於方軛骨相接,上顎咀嚼面有或無中央脊。背腹甲通過甲橋以骨縫牢固連結。四肢粗壯,圓柱形。指、趾骨不超過2節,具爪,無蹼。無臭腺。植食性,可以生活在較幹旱的環境中。分布於非洲的埃塞俄比亞、蘇丹、塞內加爾、馬里、乍得等國。

蘇卡達龜體長83厘米,體重105千克, 是世界中第三大陸龜。背甲黃褐,幼體紅褐;前緣中央具缺刻,沒有頸盾,後緣鋸齒狀;腹甲淡黃,後緣缺刻較深;四肢圓柱形,具較大圓錐狀硬脊;前肢5爪,後肢4爪;尾短,淡黃色。 其外觀與豹紋龜相似,但甲殼上並沒有花俏的紋飾,幾乎是接近單純的亮棕色(包括整個頭部四肢及腹甲)。喉甲突出,某些雄性成體在前面及後面的緣盾會明顯卷曲,大腿後側有數枚圓錐形的粒狀鱗片。

其外形的主要特征,是後大腿兩側上有23個粗大的角質節結,頭部及四肢呈象牙色至棕色不等,前腳布有粗大的鱗片。有些人工飼養營養過剩的個體背甲十分突起形成塊狀的隆背。雖沒有類似輻射龜、星龜等鮮艷的花紋,卻是一種十分粗獷、耀眼、野味十足的大型陸龜。

由於蘇卡達龜生長於非洲撒哈拉沙漠的南境,該地區大多十分幹燥,甚至終年難得有水源地可飲水,因此所需水份必需仰賴由食物中獲得,並且藉由高度不滲水的皮膚及挖地洞躲避日曬的方式,來保存體內的水份。此外,由於是屬於沙漠及幹燥草原的陸龜,為躲避白天的日曬高溫,它們大多於黃昏或清晨開始活動。

蘇卡達龜是純素食性的動物,主要依賴高纖維的植物、青草、仙人掌、萵苣等為食,該物種相當粗壯、活動性強且十分好養,平日食餌以多樣性的食物供給,再添加些許的鈣、磷、維他命等營養補充。過度提供動物性蛋白將造成隆背,最後導致肝腎方面的疾病。

飼養溫度:在飼養場所布置方面,白天的溫度應該是26-30℃。夜晚的溫度該是2426℃。這是一種沙漠型動物,適應熱和幹的氣候。但是,溫度也不宜超過30℃,太熱時候會把較冷的泥沙潑在殼上及分泌大量唾液,並把唾液塗在前臂上降溫。從不使用加熱石作為熱源。龜有非常敏感的殼和皮膚,而且它與加熱石任何的接觸都能引起嚴重的皮膚,及殼的灼傷。對於爬蟲類來說最好的地面加熱源是容器底下加溫或使用加熱墊。然而,對龜來說曬太陽是它最好的來自上方的熱源。要確定上方加熱源的溫度對於飼養箱的大小不會太高。所以一個控溫器就顯得尤為重要。一般來說加溫燈加加熱墊可以。

夏天底下最好的底材是報紙,因為其排泄量很大,即使不足30厘米長的幼龜的糞便份量已和成年龜的不相上下。所以底下墊報紙是很好地清理方法,而且也保證了龜的健康。冬天加溫的話,用一塊木板作為底材是最好的,可以弄的凹凹窪窪的,在凹下的坑里放水。飼養箱絕對要確定通風,一般能幹爽就行。底材用幹草也可以,一來好維護,二來就算被誤食也沒事還含有纖維素。

 

生理注意:蘇卡達龜原產於非洲的撒哈拉沙漠南部,棲息在沙漠外圍及熱帶稀樹草原等開闊幹燥區域,因水分獲取不易,因此演化出一些特殊的保留水分的機制,例如其膀胱開口於泄殖腔側壁,並未和輸尿管相連,而腎臟所制造的尿液則由腎臟後端內側細小的輸尿管直接排到泄殖腔後,再回流到位於兩腎之間,呈心形的膀胱儲存,由於烏龜的腎臟缺乏亨利氏環,無法濃縮尿液,因而此時儲存在膀胱內的尿液,其滲透壓較血漿低,經過膀胱壁重吸收尿液中的水分後,可形成和血漿等滲透壓的尿液,當遇到水源時,陸龜便會把握住機會啜飲大量的水分,同時排出長期蓄積在體內的濃縮尿液。

而水陸兩棲性及水棲性烏龜,其儲存尿液及濃縮尿液的能力較差,某些水陸兩棲性烏龜在脫水占了身體質量的10%-12%時,才會由膀胱重吸收水分。陸龜膀胱較強的儲存尿液及濃縮尿液的能力,可能是容易結石的原因,澤龜與水龜則較少發生。當陸龜水分攝取不足時,尿液容易滯留在膀胱內,並且不斷地進行濃縮的動作,而使尿液中某些能夠形成結晶的離子濃度逐漸達到飽和,因尿液是多離子性的,當尿液達到飽和點時,許多活性帶電離子會起交互作用,若此時攝取的食物中含有大量容易形成結晶的物質,如鈣、磷、草酸及蛋白質,尿液中的離子便會因過飽和而形成結晶,結晶慢慢地累積聚集,最後便形成了結石。一般結石常有兩種以上不同的組成份,以含鈣化合物占的比例較大,例如磷酸鈣及草酸鈣等,而磷酸銨鎂及尿酸鹽也是常見的結石成份。

有時形成結石的物質其化學成份不同但晶體結構相似,此時兩者之間可相互堆棧而加速結石的形成,如草酸鈣與尿酸結晶。本病例的結石中,磷酸鈣占了46%(磷酸三鈣36%、磷酸氫鈣10%),草酸鈣占了30%,磷酸銨鎂則占了20%。龜類在成長發育過程中特別需要鈣質,尤其蘇卡達龜是除了亞達伯拉象龜及加拉帕戈斯象龜這兩種海島型象龜以外最大的內陸型陸龜,對於鈣質的需求更是重要,但若給予過量的鈣質,或因日曬不足及維生素D攝取不足而使鈣質吸收變差時,便容易使尿鈣增加,又因蘇卡達象龜的體型壯碩,食量大,若飼主餵食的大量食物是富含磷及草酸的蔬果,此時便容易形成磷酸鈣及草酸鈣結石。

雌雄分辨:蘇卡達龜的性成熟一般要在20年以上,雄性個體要早於雌性成熟,成年雌性的個體要大於雄性,一般能大上1/3左右。成年雄性蘇卡達尾巴粗長而雌性尾巴細短;雄性的腹甲有凹陷而雌雄的腹部較為平坦;雄性的瀉殖腔離腹甲末端較遠而雌性離得較近。另外一般雌性背甲斑點較少,顯現出白蘇卡達龜的特征,而雄性則每塊背甲上都有灰色斑點,但在長大的過程中會逐漸消失。在野外,蘇卡達龜一般在910月份進行交配,通常在雨季過後,至來年的34月份產卵。這時候,雄性蘇卡達龜會變得十分暴躁,它們之間會通過撞擊對手的身體來爭奪領地和雌性。在交配過程中,雄性會追逐雌性,圍著它繞圈,最後趴在雌性的尾端插入交配。等到來年開春,雌性蘇卡達會挖掘洞穴並產下1530枚卵,然後掩埋。經過三個月左右的孵化(溫度2730度),小龜破殼而出。剛出殼的小龜會帶有一個卵黃,註意不要弄破,等到它自行吸收掉卵黃後就可以進行正常的餵食了。

網中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紅腿陸龜紅腿陸龜2  

 

紅腿陸龜(學名:Geochelone carbonaria),陸龜科。體長約30餘公分左右,最大可達45公分。顏色鮮艷奪目。容易飼養,是飼養陸龜初學者的理想選擇。

 

紅腿陸龜有兩個亞種,即哥倫比亞紅腿(俗稱甲版紅腿)以及加勒比海島嶼紅腿(俗稱櫻桃紅腿)。甲版紅腿個體較大,頭部無明顯斑紋,但背甲長到一定程度之後中部會有向里測凹陷(俗稱:葫蘆腰)。櫻桃紅腿體型較小,頭部有明顯紅色斑紋,長大後背甲不會收縮,依舊成橢圓形。

 

紅腿有著大的黃色的頭部和橘紅~紅色的四肢和尾部。殼微微暗黑的褐色,盾甲中央部分是微微的黃色。前腿有著銳利的鱗片,這些鱗片呈深紅色。紅頭象是亮橘色或者櫻桃紅色(這是來自巴拉圭及阿根廷的品種)斑點或斑紋,它們不會長得很大,一般長到40-50公分。南方的品種在鼻孔的周圍腫大大而且呈球根狀的。成年的雄性會長大平均50公分稍微比雌性大點。雄性有凹入的腹甲,這跟其他陸龜一樣,並且有更低,更平更明顯的沙漏形的甲殼。當龜甲超過30cm時候,大部分的個體背甲兩個中央部分稍微凹下去而呈現像啞鈴一樣的形狀,但並不是所有的個體都是如此,其原因尚不清楚。紅腿有地盤意識但在野外的棲息地紅腿可以與黃腿共同分享它的領域。因為這兩種都在熱帶森林被發現,在蘇里南,那里有森林和開放的草地(人類制造的),而紅腿確能夠走出森林到人工草地。黃腿象龜只是獨自呆在森林。雄性成熟體型大約30cm左右,雌性成熟體型約28~29cm,雄龜來的大一些,目前在野外發現的最大個體是44.4cm。雄龜特徵也與其他陸龜差異性不大,尾部粗長腹甲凹陷,紅腿陸龜特殊之處在於成熟的紅腿陸龜雄龜,甲殼兩側會有凹陷,所以又稱窄腰陸龜,不過少數雌龜也會有此現象。紅腿陸龜因分布廣泛,依照地理環境的不同,因此外部型態及體形大小或者適應能力也都有所差異,基本上就算同產地的紅腿陸龜差異機率也都偏高,不過並無區分亞種,一般為大家所知的產於巴拉圭的紅腿陸龜,頭部及四肢色澤較紅,背甲還帶有白斑相當美麗,英文名為(CherryHeadRedFootTortoise)櫻桃色紅腿陸龜,國內稱之為櫻桃紅腿,體型也較一般紅腿陸龜小一些,成熟體長大約15~20cm

 

  紅腿象龜是一種中等大小的品種。雄性紅腿象龜的背甲長度和和體重比雌龜更大,但不更寬或更高。和其他的陸龜品種一樣,雄性紅腿象龜有凹陷的腹甲。當紅腿象龜成熟時,雌雄個體都會形成一種獨特的身體中段的收縮,從上方俯視,紅腿象龜的體型呈明顯的沙漏形。雄龜的更為明顯。成年的雌龜更長更寬的尾部。紅腿象龜再生長發育中經歷了一段體色的變化。

 

紅腿陸龜是一種中等大小的品種。雄性紅腿陸龜的背甲長度和體重比雌龜更大,但不更寬或更高。和其他的陸龜品種一樣,雄性紅腿陸龜有凹陷的腹甲。當紅腿陸龜性成熟時,雌雄個體都會形成一種獨特的身體中段的收縮(有人稱其為“緊身胸衣”),從上方俯視,這種陸龜的體型呈明顯的沙漏形。雄龜的這種“沙漏”外形比雌龜更為明顯。成年雄龜還長著比雌龜更長更寬的尾部。

 

紅腿陸龜在生長發育中經歷了一段體色的變化。幼龜的背甲為淺黃色或角質的底色,隨著長大上面的茶褐色或黑色斑紋會逐漸增多。成體的背甲為茶褐色或黑褐色的底色,每塊肋盾和椎盾的中心有淺黃色的環形花紋。腿部和尾部上的大鱗片的顏色各異從黃色到深櫻桃紅色,最鮮艷的顏色通常出現在成年雄龜之中。頭部大鱗片的顏色從淺黃色至鮮紅色。紅腿陸龜在體色範圍上有相當大的變化,因此沒人能準確地描述出每個個體。

 

主要餵飼: 多種水果 (例如:洋李,桃,士多啤梨,蘋果連皮,奇異果,楊桃,木瓜,芒果,西紅柿等),紅蘿蔔,蘑菇,豆,豌豆,草,蔬菜,花,深綠色多葉植物 (例如:蒲公英,芥菜,羽衣甘藍,蕪菁甘藍,芥蘭),盒龜及陸龜糧 ,陸龜糧。

 

紅腿陸龜在野外主要為草食,但也吃少量的動物性食物例如腐肉。紅腿陸龜在繁殖期開始時的雨季之後顯得十分活躍。雄性紅腿陸龜卷入爭鬥,雄性競爭者會試圖將對手掀翻。我們註意到一個有趣的現象,幾乎每一種發生雄性爭鬥的陸龜,雄性通常比雌性大。相比之下,在水龜品種中雄性通常比雌性小,而且不會出現雄性之間的爭鬥。有人認為存在雄性爭鬥的品種演化出了更大的雄性個體,是因為大個的雄性在這場較量中會有更高的勝率,才能和雌性交配,從而將它們龐大的體型遺傳給了它們的後代。演化出較小雄性的品種是因為小個的雄性行動更迅速,就能和許多雌性交配,從而將它們的這一基因傳了下來。在自然棲息地里,交配發生在雨季之後,從七月到九月,每窩卵從5-15枚不等。紅腿陸龜以及許多其他品種的陸龜,成熟很慢,所以經過幾年也不會達到性成熟。

 

網中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星紋飛蜥  

星紋飛蜥
牠不是飛蜥類,更不會飛,這麼屌的名字八成是商人給她冠上的。
當初剛入手的時候,外型頗像鬆獅蜥,黑黑的,帶有些許斑蚊,我一度以為怎麼會有黑色的鬆獅蜥呢?
在飼養方面與鬆獅蜥雷同,飲食方面有蟋蟀 櫻桃蟑螂 大麥蟲 麵包蟲 青菜….. 平常喜歡攀附在岩石或樹木上面, 偶而帶牠去曬曬太陽也是挺不錯的

網中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北美擬鱷龜DSC02177DSC02178  

網中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小丑蛙    

中文學名 小醜蛙
拉丁學名 Lepidobatrachus llanensis
分布區域 阿根廷

小醜蛙的原生環境是在渾濁的泡水泥巴中,但我們總不能用泥巴養他吧。因此我們可以用水代替泥巴,水的用處不只是提供他水而已。水還代表了他的活動空間水有多深他就能有多少活動,他就像在立體的水中飛翔一樣,他不怕水深但合適的水面高度可以讓他換氣容易。
建議水深為15~20cm這個深度非常適合各種成體的小醜蛙,幼體水深以10厘米以下為最佳。
它一生都活在水里年紀越大能再水里憋氣的時間就越長,他不只不怕水他還很愛水並將水視為躲藏地之一,因此水很淺的環境是絕對不適合他的。
在此要鄭重提醒喜愛和已經飼養小醜蛙的朋友們,小醜蛙雖然是全水棲蛙類,飼養時水位也不要過高,否則會導致蛙蛙溺水身亡,最佳水位以他在水中直立可以呼吸到空氣為宜。
小時候不要餵多他會傻吃,2-3天餵一次,等長的小魚一次3條,小醜蛙的消化能力很強,可以稍稍多餵一點點,但小心別餵多,會撐死的。 大了以後食性可以很廣,但要拉長餵食相隔的時間,一般一周或兩周餵一次。這時小醜蛙就懂得控制食欲了,可以把飼料魚放進去讓它慢慢吃,多餵蟲和小魚,少餵紅肉。

 

網中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科 名:壁虎科(守宮科) Gekkonidae
中文名:白紋守宮(Y字守宮)/白線守宮
英文名:Lined gecko
學 名:Gekko vittatus
屬 名:Gekko
分布:印度至澳洲間諸島、新幾內亞、俾斯麥群島、聖塔克魯司群島、所羅門群島。
習性:棲息於森林或住家內,尤其在所羅門群島的東部地區,白紋守宮可說是極為常見的居家型守宮。以昆蟲、蜘蛛或其他種守宮為食。通常會選擇在樹皮下方產卵,每胎可產下2顆卵,並無固定繁殖期。
特征:全長22~30cm,尾長即為軀幹長的1.2倍左右。彼此的體色雖略有差異,但基本上仍以黃褐或紅褐為底色,且背部中央具有白色條紋。其中尚有部份個體的體色,是由白色及紅褐色斑紋所組成。此外,彼此間的鱗片形狀亦有極大的差異。

網中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SC01953DSC01955  

網中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