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羅門食鳥蛛  

學名:Lasiodora parahybana
英文名:Brazilian Salmon Pink Birdeater
中文名:巴西所羅門食鳥
分布:巴西
棲型:地棲蜘蛛
食性:蟋蟀,老鼠,蜥蜴
成蛛體型:約18-22cm(世界第九大)
成長速度:快
適合溫度:25-27度
適合濕度:75-85%
性情:較為兇猛,新手謹慎入手

飼養箱條件:地棲蜘蛛,底材撲約5寸椰土供他挖道做巢,或放個樹洞供他躲藏給個他躲,別忘了放個供它喝水的小盤子
也是本屬最早普及和常見的種類,成年個體整體為棕黑色,覆蓋一層粉紅色的毛發。中文名“巴西所羅門食鳥”存在一定的問題,“所羅門”讓人誤以為它們產自巴西的一個叫做“所羅門”的地方,而事實上,巴西並沒有什麽“所羅門”。這個中文名可能的來源是其英文名“Brazilian Salmon Pink tarantula”的錯誤翻譯,單詞“Salmon”被誤以為地名的名詞,而直接音譯了。 實際上,“Salmon”是鮭魚的意思,老外起這個名字的原因應該是說它們的顏色像是鮭魚肉那樣的粉紅色。不過,既然這個名字已經在大陸廣為流傳,我們也就只好接受它了。
  作為Lasiodora屬的成員,它們當然也是體型碩大的“巨人”,成年個體輕松就可以達到20厘米的體型。生長速度方面,它們相對其它一些種類的地棲型捕鳥蛛要快不少,從1厘米灰白色的小幼體長到6厘米以上,並出現一點顏色,只需要半年左右時間。
  適宜溫度26~28℃,適宜濕度75%,建議使用濕潤的泥炭、椰磚、粘土作為底材。由於很早就被成功的在人工飼養下繁殖,加上它們的大產量,這個種類的價格始終顯得非常平易近人,不過一定大小以後可能具有的攻擊性和容易踢毛的問題,

網中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羽毛脚巴布  

中文名 羽毛腳巴布
拉丁學名 Stromatopelma calceatum
亞科 Stromatopelminae
原產地 西非
棲息地類型 熱帶雨林
成年體型 16-18厘米足展
適宜溫度 26-28℃
適宜濕度 80%
使用底材 潮濕的泥炭/椰磚/粘土
生活類型 樹棲型
是否踢毛 受刺激踢毛
適合度 專家挑戰

羽毛腳巴布蜘蛛(拉丁學名:Stromatopelma calceatum)原產於西非熱帶雨林,這個種類也是較早普及的一種產自非洲的樹棲型巴布。雖然它們的色彩和體型都非常吸引人,不過它們非常強的攻擊性和相對非常大的毒性減少了許多人氣,因此也並不適合新手飼養。
羽毛腳巴布成年體長16~17厘米足展,它們的小幼體和華麗雨林巴布的小幼體非常相似,也是灰黑色的,容易受驚且速度非常快。飼養到3厘米以上開始顯現出一些花紋,5~6厘米以上逐漸出現成年個體的色彩。
  羽毛腳巴布適宜溫度26~28℃,適宜濕度80%,建議使用潮濕的泥炭、椰磚、粘土作為底材。飼養中應當註意保持一定的濕度,另外提供樹皮或者沈木供它們攀爬與築巢是非常關鍵的,這將直接決定當你打開它們的飼養盒時,它們是竄回它們的窩里還是直接竄出來。
  不過近年來,它們的人氣在逐漸降低,因為更多種類的華麗雨林被普及,人們更偏好那些產自亞洲的色彩更為豐富的亞洲樹棲種類。這個曾經的經典樹棲種類的能見度在今天並不高,偶爾才能見到它們的幼體在寵物市場中被出售。

網中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金蟾蜍 

金蟾蜍學名Bufo periglenes),又稱環眼蟾蜍美洲蟾蜍的一種,曾大量存在於哥斯大黎加蒙特維多雲霧森林Monteverde Cloud Forest Reserve,現已為自然保護區)中一片狹小的熱帶雨林地帶,其雄性個體全身呈金黃色,因此被稱作金蟾蜍。金蟾蜍1966年由爬蟲學者傑伊·薩維奇Jay Savage)發現並正式命名,1989年以後,金蟾蜍再沒有被發現。至2006年,金蟾蜍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的保護狀況為絕滅,由於全世界範圍內兩棲動物數量不斷下減,金蟾蜍絕滅的實例也被許多相關學者研究,一般認為,造成金蟾蜍絕滅的主要原因為全球變暖環境污染

網中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眼鏡王蛇

 眼鏡王蛇(學名:Ophiophagus hannah)是世上體型最長的毒蛇,體長可達5.6米(18英尺),分布在印度及菲律賓、印度尼西亞等東南亞一帶,主要棲息於熱帶雨林中,以別的蛇類為食。雖稱為“眼鏡王蛇”,但此物種與真正的眼鏡蛇不同,它並不是眼鏡蛇屬的一員,而是屬於獨立的眼鏡王蛇屬。由於各種因素,眼鏡王蛇被認為是一種相當危險的毒蛇。它也在很多地區文化中有著重要的地位。

眼鏡王蛇是體型龐大且強而有力的蛇,其平均體長為3到4,體重為6公斤;而在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前,倫敦動物園裏甚至收藏了一隻長5.6公尺(18英尺)的個體。[6] 眼鏡王蛇行動矯捷靈敏,對四周的事物非常敏感。

此蛇的體色通常為黑色、米黃色褐色灰色等,身上還長有淺黃色的環紋;灰褐色背面,有白色和黑色環帶40-54個,也有不具環帶的;灰褐色腹面;背鱗邊緣黑色;幼體一般長有亮麗的黑色與白色的花紋(可能會與金環蛇混淆,但可憑其能伸縮的頸部來分辨)。雄性眼鏡王蛇的體型一般比雌性的大。它們的壽命為20左右。

網中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黑曼巴蛇

 黑曼巴蛇 (學名Dendroaspis polylepis) 為眼鏡蛇科曼巴蛇屬的一員,是非洲最長的毒蛇,平均體長為2.3公尺(7.5英尺),最大可達4.45公尺(14.6英尺)。其名字中的「黑」字,其實是形容其烏黑的口腔而不是指其灰色或棕色的身體。黑曼巴蛇也是世上移動速度最快的蛇,其短距離的移動時速可達16-20公里。 因各種理由,它也常被認為是一種非常危險的毒蛇。

網中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太攀蛇  

海岸太攀蛇是澳大利亞最大的毒蛇。它們的成熟期一般在體型為1.2公尺(3.9英尺)長的時候,成體平均亦可長達1.5至2.0公尺(4.9至6.6英尺),體重在3公斤(6.6英磅)左右。而有記錄最大的個體長3.3公尺(11英尺),重6.5公斤(14英磅)。

此蛇擁有修長的頭部及身體。頭長而窄,前額向前稍微彎曲,形狀猶如棺材;身體細長但結實,整體呈流線型。它們全身背部顏色一致,通常為墨綠、棕、紅褐或米色;面部及身體兩側顏色偏淺;腹部一般為乳白或淺黃色,並夾雜著橘或粉色的斑點。這種太攀蛇有較大的瞳孔及呈棕或淡褐色的眼睛。它們的身體形態及行為習性等各方面,都非常類似於非洲的黑曼巴蛇。一些學家也將它們形容為「澳大拉西亞的黑曼巴」。

這種毒蛇一般有21-23塊身體中段的背部鱗片、220-250塊腹部鱗片及45-80塊尾部鱗片。

海岸太攀蛇為日行性,在清晨最為活躍,但在炎熱天時也會在晚上出洞。它們會利用在蛇類當中較為發達的視覺追蹤獵物,前進時會稍微抬起頭部。一旦確認獵物的位置,此蛇會靜止不動直到對方走進一定距離之內,然後在發動連串迅速的攻擊後任其逃走,這樣是為了減低獵物在掙扎時所帶來的傷害。之後蛇可以憑氣味找回屍體。此太攀蛇最愛的食物包括老鼠類等溫血動物

當遇到人類時,它們通常會選擇迅速離開現場以避免衝突,但如果受到騷擾則會變得非常兇猛,並會發動連續快速的攻擊以自保。

網中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龜殼花  

龜殼花學名Trimeresurus mucrosquamatus),又名原矛頭蝮學名Protobothrops mucrosquamatus)為蝰科原矛頭蝮屬爬行動物,俗名烙鐵頭筍殼班等老鼠蛇惡烏子等,是台灣六大毒蛇之一。

龜殼花常與無毒的擬龜殼花混淆,不過擬龜殼花的頭部較圓

龜殼花分布於印度孟加拉緬甸沖繩台灣以及中國大陸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南廣東廣西海南四川重慶貴州雲南陝西甘肅等地。 台灣也有地方會出現。

龜殼花常棲息於丘陵及山區、棲於竹林、灌叢、溪邊、茶山、耕地以及常到住宅周圍如草叢、垃圾堆、柴草石縫間。其生存的海拔範圍為82至2200米。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印度阿薩姆

網中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百步蛇  

 

尖吻蝮屬學名Deinagkistrodon)是蛇亞目蝰蛇科蝮亞科下的一個有毒單型,屬下只有尖吻蝮D. acutus)一個品種。尖吻蝮俗名甚多,又稱白花蛇百花蛇百步蛇五步蛇七步蛇蘄蛇山谷虌中華蝮等,中醫《開寶本草》命其名為勝褰鼻蛇,是亞洲地區及東南亞地區內相當著名的蛇種,尤其在台灣華南一帶更是自古已備受重視的蛇類. 目前未有任何亞種被確認。

尖吻蝮其中一個為人熟知的名字是「百步蛇」,意指人類只要曾被尖吻蝮所咬,腳下踏出一百步內必然會毒發身亡,以顯示尖吻蝮的咬擊實在奇毒無比;有些地方更稱尖吻蝮為「五步蛇」,進一步誇大其毒素的威力,但實際上,該蛇種的單位毒性並不強烈,其對實驗白鼠的LD50值為9.2mg/kg,而此蛇的平均排毒量為214毫克。雖然如此,尖吻蝮的危險性並不能忽視,根據長年調查資料顯示,由尖吻蝮的咬擊所導致的危險事件甚至死亡事件,至少在中國大陸地區確實是較為常見的。這一方面是由於該蛇種個體較大,性格暴躁,毒牙較長,咬傷的情形較為嚴重,一方面也由於該蛇屬於排毒量較大的蛇種。台灣方面就有專門對抗尖吻蝮毒素的有效血清。根據美軍報告指出,尖吻蝮的毒素是以蛋白質構成的溶血毒素,而這種毒素更是強烈出血性的。被尖吻蝮咬過後,受害者會出現傷口疼痛及出血的即時現象,繼而會腫大、起泡、組織壞疽以及潰瘍,隨後更會感到暈眩及心跳加速。

網中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May 21 Wed 2014 00:16
  • 球蟒

  球蟒  

球蟒(Pythonregius)生活於中非和西非,從塞內加爾到烏幹達,從草原到樹林,他們在樹上與在地上同樣感到舒適。他們喜歡微弱光線的環境,在黎明和黃昏,他們會變得活躍。在歐洲,他們被稱呼為“皇蟒”,而在美國就用“球蟒”這一稱呼,這是因為當他們感到緊張的時候,他們會把自己的身體卷縮成一個很緊的球,並把頭穩固的藏在中心。像很多其他蟒類一樣,球蟒也是一種溫和的蛇類。
在飼養中,球蟒在最初的三年中可以每年長長一英尺,並在三至五年中成為成年的個體。曾有記錄,最長命的球蟒整整活到了48歲。雌性的球蟒每次會下4至10枚蛋,並且會一直盤住它們,直到它們孵化。在三個月的孵化期中,他不會離開,也不會進食。

飼養方法
飼養箱選擇合適的容器來飼養你的球蟒,例如加蓋的水族玻璃箱。所有的蛇類都是逃跑的高手,當球蟒要逃跑時更是強有力和狡猾。單獨地飼養球蟒幼體最好用10加侖(50*25CM)的容器,年輕的成年個體要求20加侖的容器,完全成年的個體可能需要30加侖(91*35CM)的容器。

適合的溫度是使你的蛇健康的最基本要求。蛇箱內的溫度:在白天保持在80-85F(27-29℃),在曬太陽的區域保持在90F(32.5℃);在晚上的溫度不能低於73-75F(23-24℃),在曬太陽的區域保持在80F(27℃)。在蛇箱內使用爬蟲專用的發熱墊使溫度維持在比空氣高20F。部分人用的發熱墊用樣可以利用到,使用有“高、中、低”檔的發熱墊時,可以把墊子直接墊在蛇箱的下面。當溫度低於70F時,球蟒便會停食。
你可以使用白熾電燈泡在曬太陽的區域供應額外的熱量,所有的電燈都必須加罩,以防止蛇受到燙傷。所 有的蟒類,特別是球蟒,是很容易被燙著的,所以為了這個原因,千萬不要使用發熱石。市場上有一種新產品——陶瓷發熱器,他朝下發出熱能,而且不會發出光亮,據報道可以維持很長一段時間。連上一個自動調溫器,可以確保蛇箱在季節的變換中維持適合的溫度.
餵食
請容許你的蛇有幾周的時間適應他的新家。餵人工孵化的球蟒幼體(長度大約為15'')可以用一周至十日大 的剛出絨毛的幼鼠。體型更小的球蟒需要投餵更小體型的幼鼠,可嘗試投餵5天大的幼鼠。不同體型的球蟒要餵適合體型的鼠類。如果你沒有任何的填餵經驗,那麽請你不要那麽做。進行填餵,你可以使用裝有導管的註射器把鼠類推進蛇腹,這樣的行徑是會使你的蛇感到很大的壓力(這對於飼養者來說,也沒有多大的樂趣)。如果你的新球蟒已經有好幾個月不吃東西,而且已經開始出現明顯的消瘦,那麽請你帶他去爬蟲獸診所,或者與當地的爬蟲協會聯系,以求找到有這方面經驗的人來為你解決這方面的問題。由PhilippedeVosjoli編寫的《TheCareandMaintenanceofBallPythons》或者由deVosjoli,Dave和TracyBarker和RogerKlingenberg編寫的更新的版本《TheBallPythonManual》是一本好而且不貴的書,它概括了一些有效的竅門來解決球蟒絕食的問題.
任何時候都要用一個適當大小的器皿向你的蛇供應幹凈的清水。你的蛇會在那里喝水和泡水。每天都檢查水質,但被糞便汙染後,要盡快的更換。浸泡是對蛻皮有很好的作用。當他的眼睛由清晰變為灰白色或藍色的時候,把你的蛇浸泡在溫水里十分鐘或以上,然後輕輕的把他擦幹、並立刻放回蛇箱,你的球蟒會在24小時以內很幹凈的把皮蛻下來。野生狀態下的球蟒主要以小型哺乳動物(嚙齒類)和鳥類為食,人工馴養試驗中我們發現投餵大小白鼠、兔子等活餌較為適合。對於剛剛引進的球蟒,應以小白鼠誘食。球蟒是一種具有獨特“神經質反應”的蛇,具體表現在對外界各種刺激十分敏感。如果初次誘食操作不當,極易造成厭食拒食甚至死亡。所以初次投餵的小白鼠應選取中、小體型,無汙染無特殊異味的個體。投飼之前先將小白鼠餵飽,防止反噬球蟒。投飼過程中要隨時留意觀察,防止蟒體遭白鼠咬傷。投飼試探時間為30分鐘,到時間球蟒仍未開始攝食應立即將食餌取出,一星期後再投餵。在整個投飼期間是嚴禁吸煙、閃光燈拍照等外界刺激發生的。球蟒捕食時一般能直接、準確的咬住小白鼠頭部,再迅速用身體進行纏繞,等小白鼠完全死亡後慢慢吞食。如果在捕食時未準確的咬住小白鼠的頭部就進行纏繞,蟒體就會被白鼠咬傷。此時應果斷用吸管向白鼠口、鼻部滴水加速其死亡。在其捕食過程中如果要移動位置,可用長鑷夾起白鼠尾巴移動。嚴禁直接用手或工具觸動攝食過程中的蟒體。誘食是成功馴養球蟒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最容易誘發球蟒獨特“神經質反應”,造成馴養失敗的過程。如果初次誘食成功,就進入正常飼養階段。
在以後的飼養中應註意:投餌時要連續投放餌料,投餌量足。在攝食行為結束後2小時要給水,給水器大小以可以容納整個蟒體為宜,便於球蟒及時飲水和浸泡以緩解食餌在體內的壓迫、負重感。在投餵的活餌體內定期添加維生素和鈣粉。

網中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華麗雨林巴布  

它們的樣子和花紋都非常像產自亞洲的華麗雨林們,因此它們獲得了“華麗雨林巴布”這樣一個奇怪的名字。不過這個同時具有亞洲和非洲色彩的名字卻也非常貼切。但是千萬不要把它們和華麗雨林搞起來,雖然它們都是樹棲型捕鳥蛛,長相和性格在一些程度上都非常相像。不過它們的產地和分類學上的定義都是相距甚遠的。
這個種類的小幼體是灰黑色的,通常到3厘米以上開始逐漸向成年個體的色彩轉變。一般到6-7厘米時候,就基本顯示出成年個體的色彩了。它們的成長速度相對算快的,小幼體捕食也非常兇猛,敢於向比自己還大的獵物發起攻擊。它們的速度非常快,又非常容易受驚,如果是飼養小幼體,則需要註意避免逃脫,而飼養5-6厘米以上的個體,則還要註意自身安全,不要被它們咬傷。

網中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